电泳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
作者: 来源: |
电泳工艺一般为:预清理→预脱脂→脱脂→水洗→表调→磷化→水洗→去离子水洗→检查→电泳→超滤水洗→循环去离子水洗→电泳烘干→电泳检查。其中预清理、预脱脂、脱脂、水洗、表调、磷化是前处理电泳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数变化对产品质量影响非常明显且易受各种外界因素制约。 前处理是电泳涂装前的重要的准备工作,也是保证电泳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驾驶室电泳前应首先做好表面污物的清理工作,前处理的预脱脂、脱脂、水洗是清洗污物的重要环节。预脱脂、脱脂是通过喷淋和浸洗的方法对驾驶室表面的油污进行处理,预脱脂、脱脂的参数、温度、浸洗时间会影响驾驶室的防腐性及磷化膜的质量,要求预脱脂、脱脂工位槽液中脱脂剂的含量在10%~14%之间,温度38~48℃,时间为3min;白皮车经预脱脂脱脂喷淋浸洗后进行水洗,其目的是把白皮车身表面脱脂剂冲洗掉,若冲洗不净,会造成磷化膜不均匀、粗糙,影响其防腐性。之前我分部使用的循环水很容易混入驾驶室上的铁质粉末,造成对后续驾驶室的二次污染,无法起到良好的去污效果。经过分部质量管理人员的分析归纳,我们首先在过滤袋内加装磁棒用以及时吸附槽液中的铁质杂质;其次适当增大喷淋压力与喷嘴内径,用以优化冲刷效果;再次我们加强对槽液中污染物的监控力度,上调对槽液水质的要求,相应加快了过滤袋的更换频率,由原来的每周1次增加为每周2次。 表调是磷化前的一道重要工序,槽液pH需介于8.5~9.5之间、表调剂含量控制在2%左右,pH的高低对磷化质量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密切关注槽液的参数变化。目前行业内表调液的平均使用周期在20d左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表调液在正常生产10d之后其功效有明显的降低。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申请并通过工艺参数调整,将表调液的最大使用周期缩短至每周一换。这样看似提高了生产成本,但换来的是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磷化是前处理工序中的重要环节,磷化膜的好坏对车辆的防腐蚀性造成直接影响。若磷化液参数失调,则会产生磷化膜粗糙、不均匀且防腐性差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合理的磷化液参数为:总酸20%~24%,游离酸0.7%~1.2%,促进剂2%~4%,工艺温度40~45℃,工艺时间3min,达到工艺要求的磷化膜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形成的电泳漆膜均匀平整,可有效增加电泳漆膜附着的表面积。磷化后三、四次水洗及去离子水洗目地是将驾驶室表面磷化渣清洗掉,要求污染度不得超标,压力在工艺范围内。检查磷化后的磷化质量标准为磷化膜外观灰色均一,无流痕、无浮灰、不得泛黄。只有较好的磷化膜才能达到高防腐蚀性的涂装要求。磷化渣作为磷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废料,其处理方式一直是困扰各大企业的难题。过多的磷化渣会影响磷化成膜质量,使磷化膜变粗后疏松。为提高磷化膜质量,我分部采用双除渣机循环工作的生产方式,做到连续、无间隙除渣。 电泳槽液参数及电泳温度、时间、电压都是影响电泳质量的主要原因。电泳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电压过高会造成漆膜过厚,影响驾驶室表面的平整,反之则会成膜不够,影响其防腐蚀性;颜基比、电导率以及槽液pH等参数的偏离则会造成电泳膜粗糙,影响驾驶室的防腐蚀性。因此做好电泳参数调整是保证电泳质量的主要原因。电泳后用超滤液洗净被涂物表面的浮漆,提高漆膜外观质量。 电泳清洗下线后,为确保电泳漆膜外观质量,在烘干前应除掉被涂物表面积水。过去在此工位采用自然晾干的方式,导致生产节拍不紧凑,除水效果较差。为此进行设备改进,在烘干室入口出加装2台大功率风扇,促进驾驶室表面水分挥发,此举既提高了电泳质量,减少工艺时间,又有效解决驾驶室烘干后的水印现象。烘干后电泳质量检查必不可少,若电泳漆膜未烘干彻底,则会严重影响漆膜附着力、耐腐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烘干要求。干膜厚度:外表面≥18μm,内表面≥12μm。硬度:2H无划痕。电泳后检测应包含电泳漆膜的固化程度、漆膜的色相并用铅笔或指甲测定漆膜硬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