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液孔问题导致电泳涂装质量的事故分析 |
作者: 来源: |
某日,某电泳涂装线出现一起因为电泳车身表面、管腔内部的前处理液没有洗净,在电泳过程中电泳湿膜击穿、电泳槽液局部絮凝的质量事故,以下是对该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相关整改措施。 1、事故描述: 经过磷化后第二道纯水洗工序处理过的车身,电泳漆膜局部严重击穿、电泳槽液在车身上絮凝。见图一和图二。
由于车身进电泳槽时,工件的外表面还残留有大量的高电导率的前处理液(电导率>20000μs/cm),因此在电泳过程中发生剧烈的电极反应,导致电泳湿膜在正常工作电压下被击穿,漆膜呈破损的蛤蟆皮状;另外,由于工件的管腔内也有大量残留的前处理液,在进入电泳槽中时,破坏了局部电泳槽液的水溶稳定性,从而导致槽液中的水溶性树脂在工件上和电泳槽液中絮凝。(电泳槽液中的絮凝物在电泳主循环过滤袋和超滤循环过滤袋中发现。) 2、原因分析: 从现场来看,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1)转运行车下接油盘中的前处理液在车身进入电泳槽前,没有排净、洗净,并在工件进电泳槽的下落过程中,溅落在车身顶盖上。该液体手感滑腻并呈棕黑色,可初步判断该液体主要成分为未洗净的脱脂液。 2)车身本身排液工艺孔位置不对或数量少,导致管腔内前处理液不能及时排出。在操作人员用铲刀清理坏掉的电泳湿漆膜时发现,依然有前处理液从部分管状支梁处,间断地滴落到清理人员手上、头上,经初步判断主要成分依然为脱脂液。而此时,已经在电泳最后一道纯水洗下线完成后十五分钟以上。 3、问题整改措施: 1)针对原因1:现场观察来看,接油盘的接油效果微弱,仅起到部分遮蔽作用,因此决定在接油盘上的合适位置增加适当数量的排液孔,开孔的位置要能保证该接油盘在进入下一道工序时,不得有上道工序液体残留。 2)针对原因2,彻底排查该车型车身工艺孔情况,在容易积液的位置开合适数量的排液工艺孔,以便让各工序的液体及时流出。不过排液孔的开孔位置,必须结合该位置部件的牢固性,不能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能。 4、临时应对措施: 1)前处理液大量带入电泳槽中,会导致电泳槽液絮凝、沉淀,增加过滤器的负荷,因此现场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增加对过滤器前后压力表压差的检查频次,如果超出0.05Mpa,必须及时更换过滤袋。巡查频率建议每两小时一次。 2)前处理液污染导致的电泳槽液絮凝,会对UF循环过滤、UF透过量产生影响,建议增加超滤系统的巡查频率至每两小时一次。巡查内容如下:过滤器前后压差、透过量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更换过滤袋、清洗超滤膜管。 3)由于电泳槽液的电导率等主要参数没有出现较大变化,暂定不采取排放超滤液等措施以控制槽液参数。 4)车间操作人员如发现其他的设备运行、槽液参数的异常情况,需立刻汇报车间、工艺科等相关技术人员,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处理。 5)立刻让涂料厂家对电泳槽液进行全项分析,近期增加全项分析频次至每月三次,并根据检测结果中的杂离子含量等数据,再对电泳槽液做相应调整。 5、事故小结: 如果由于排液孔的原因导致挂具、工件内的前处理液不能及时的排出,除会导致窜液问题影响整条涂装线各槽液参数外,还会严重影响到电泳槽液的稳定性、电泳漆膜性能等,长期如此最终后果将是导致电泳槽液报废(沉槽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点评:此案例是一个典型的由于排液工艺孔位置不合理(挂具、车身)导致的电泳涂装事故,希望能够对各涂装工艺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警示。 |